大模型只是测试能力的外挂,不是全部!

大模型只是测试能力的外挂,不是全部!

 

2024年6月1日,第十二届双态IT用户大会(成都)圆满结束,大会上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、双态IT论坛联合正式对外发布了全新一期的《2023-2024行业测试敏捷化成熟度年度报告》。翰纬科技副总经理、行业测试敏捷化成熟度年度报告执行主编孙翊威撰写了《大模型只是测试能力的外挂,不是全部》的刊首语。全文刊载如下,以飨读者。

 

大模型只是测试能力的外挂,不是全部!

 

过去的一年,不论是All in AI,还是AI inside,仿佛一夜之间,我们所谓的硅基体占据了碳基体掌控的媒体头条。我们既担心AI抢了饭碗,又焦虑在 AI竞争落了下风。2022-2023是碳基体众生纠结又焦虑的一年。
大模型是所有行业都无法回避的话题,测试领域亦是如此。2023年9月双态IT论坛开了一个开发测试大模型的专场。我们看到了大模型在开发测试领域的应用,但并没有得到眼前一亮的那种惊艳。因为大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和成效基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。
于是,慢慢,慢慢,测试大模型的热度淡了。淡了,不一定是坏事。有时候要沉下心去做些事情,过度炒作并不利于技术的潜心发展。2024年初有团队做了有关大模型在测试领域应用的论文分析,给出一个结论:大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软件测试生命周期的后段,用于测试用例准备、测试报告分析、程序调试和修复等任务。(摘自《使用大模型进行软件测试:调查、现状和展望》|软件质量报道 2024.01.17)
在本次问卷调研中,我们增加了对测试组织目前在大模型领域的开展情况的内容。调查看到,正在企业内部积极推动大模型在软件测试场景中的应用的占21.2%;已经开始关注并试用大模型的占28.8%;目前正在观望了解中,暂未开始使用大模型的占比为50%。
也许用“头部在创新,腰部在尝试,其它在观望”来描述当下大模型在测试领域的应用比较直观。头部之所以能够做测试大模型的创新,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大量的投入,更重要的在于他们管理成熟,管理规范。大模型不是化腐朽为神奇,确切地说它是站在规范管理的肩膀上更高效地为我们提供服务,而不是为了汰换我们而出现的神秘力量。
从这一点来看,行业测试组织至少在一个比较长的未来,工作重心依然是向内看,关注组织的测试管理体系和测试能力建设,而不是担忧大模型对人的替代,对质量的接管。我们做我们的事情,大模型做大模型的事情。
测试敏捷化的概念从2018年提出到现在,大家从误解到理解,再到引入,前前后后也走过了六个年头。六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,因此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计划在2024年组织对CQC9260-2021《测试敏捷化成熟度评价技术规范》的修编。回顾过去,总结经验,适应变化,展望未来。

为配合测试敏捷化的推广,《行业测试敏捷化成熟度年度报告》也做了三期。每次《报告》印刷出来送到用户手里并得到用户的赞许,我们就觉得这个事情做得很值。每一期的问卷设计都是来自于作为编委的测试专家,所以《报告》因为编委而专业;每一期的内容设计都来自于我们对测试领域第三方视角的关注,所以《报告》因为独立而专业。

 

大模型只是测试能力的外挂,不是全部!

大模型只是测试能力的外挂,不是全部!

 

 

大模型只是测试能力的外挂,不是全部!

 

《2023-2024行业测试敏捷化成熟度年度报告》编写指导委员会来自24 家单位,同时有76位来自不同行业、企业的专家智囊团成员参与了本次报告的编写工作,再次感谢以上所有专家对于本次年度报告的支持!
翰纬科技作为全栈IT管理咨询专家,一直致力于开发、测试、运维、安全等全栈IT领域的技术趋势分析以及关于行业用户的准确洞察,并形成相关领域的行业研究摘要、研究报告、白皮书等翰纬IT管理研究系列内容,帮助客户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转型,推动业务战略发展。
行业测试敏捷化成熟度年度报告》是我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、双态IT论坛等企业单位、生态联盟共同合作,组织领域专家进行行业调研、报告编制等工作后推出的测试领域年度报告。自2022年正式对外发布第一期,目前已连续发布3期报告。如果您想获取往届年度报告电子版,希望参与或者了解后续年度报告的进展、编制等工作,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“年度报告主编 孙翊威”的微信(添加时,请备注姓名、单位、职务),期待与您的交流!

 

大模型只是测试能力的外挂,不是全部!